新航注册
你的位置:新航注册 > 业务范围 >
张旻: 3.55万人跨入中职校门, 他们会拥有“光明的前途”吗?
发布日期:2024-09-09 09:25    点击次数:107

[文/观察者网张旻]

“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;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;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: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。”

2024年9月开学季,将有3.55万名学生跨入中职的校门,成为一名中专生,他们会拥有“光明的前途”吗?

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,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教育“双轨”,并且在某个历史时期,两者平起平坐、互为补充,为社会输送不同类型的人才。

然而,由于种种原因,这两根轨道逐渐失衡。普通教育无论是在生源质量,还是教育资源上,都远远强过职业教育。职业教育甚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和污名化,读不好书的孩子才去念职校的观念深入人心,接受职业教育成了一种“不得已”的选择。职业教育由此式微,而“普职结构”的严重失衡,进一步导致了人力资源的错配,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工种用工荒,同时存在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。

时至今日,高考已成为国家级别的重大事件,是许许多多家庭的未来所系,却不太有人记得,其全称为“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”,仅仅是“双轨”的其中之一。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,也让许多人意识到,在高考之外,其实还存在巨大的可能性。我也想借此机会,和大家系统性地聊一聊职业教育的话题。

本文探讨了五个问题:

1.何谓职业教育?我们对职业教育存在哪些误解?

2.“普职失衡”的现象,因何而产生?

3.新中国的职业教育如何兴起,如何由盛转衰,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
4.复兴职业教育,让“普职结构”重归平衡,需要哪些措施?又有哪些事情不可为?

5.近些年,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取得了哪些成绩,还有哪些不足?

本文为上篇。

1.何谓职业教育

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上学是为了什么?赚钱、养家糊口、过有品质的生活、继承家业、实现人生理想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——我估计这些回答都有。但所有这些目标,都有一个隐藏的中间环节,就是工作。

既然上学都是为了工作,那所谓的“职业教育”,和它的对立面“普通教育”,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?

我翻阅了不少资料,给大家总结一下:两者的区别,一个是专业教育,一个是通识教育;一个在应用,一个在研发;一个重实践,一个重理论。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,这种二分法,和我们教育系统中的职业学校、普通学校,并不是一一对应的。

这里要澄清两个误解,一是只有职业学校才进行职业教育,二是职业学校只进行职业教育。职业学校里面,也要求学习科学文化、修身养性;普通学校,也涉及各种专业知识。两者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,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,最多只是在各自的教育内容中有所侧重,绝对不是泾渭分明。

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,我国法律明确规定,是由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同时实施。我们读大学,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,一定都会分专业,都会或多或少地接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训练。哪怕是文史哲,也会训练学生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的能力,为获取教职做准备。所以,如果要问有没有什么条件,可以从本质上把所谓的“职业教育”和“普通教育”一刀切开,我个人的看法是:没有。

但是,理论上没有,可实践上有。我们在谈“职业教育”和“普通教育”的时候,其实常常特指“职业学校教育”和“普通学校教育”——关键词来了:“学校”。既然我国用了“双轨制”,把“职业学校”和“普通学校”做了切割,划分出两套不同的教育体系,那我们就来聊聊,这两类学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。

首先,是教学内容的安排。职业学校,那必然是与特定的职业挂钩。所以,在教什么,不教什么,哪些要重点教,哪些“有即可”的问题上,最主要的考虑是目标职业需要什么。

这里可以划出两个重点,一个是目标职业,一个是职业需求。先有职业,后有需求,所以实施职业教育的一个前置条件,就是一套完善细致、与时俱进的职业分类体系。我国每年都会出一册《职业分类大典》,厚五六百页,列明了八个大类,共1639种职业。每种职业都有对应的工作任务,也有各自的职位序列,要求掌握不同程度的职业技能。职业的种类、任务、序列、技能,共同构建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。与此对应,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上,依据的更多是这套职位技能体系。

普通学校就不一样了。它在分科的时候,依据的通常是学科,而学科主要是知识体系的分类。我国在《学科分类与代码》中,划分了九大门类,2382个学科。根据知识体系去分科,好处是便于知识的探索和教学。上面提到的国家学科分类标准,主要是为了科研和教学管理而设置的。而我们上小初高时学习的科目,比如语数外理化生,是在此基础上又做了优化,方便学校安排老师、开设课程,也让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,初步搭建起一个基本知识体系框架,方便日后的进阶学习。

可以这么理解,普通学校讲究教以致学,而职业学校要更多地考虑学以致用——一边是从知识的供给出发,一边是从知识的需求出发。而在高等教育阶段,情况要更加复杂一点。

前面讲了,大学阶段严格来讲,都属于职业教育,不管是本科、专科还是研究生都一样。然而,就大学机构本身来讲,它同时承担着学术研究和培养职业人才两方面的任务。这里的“职业人才”里面,包括了即将从事科研工作的储备力量,它们是重中之重。而大学老师,大多数既要教书带学生,又要搞研究,本身的学术水平也决定了其教学能力的上限。这种情况下,虽然学生在大学里面做的是就业准备,但大学的专业和课程,却依然要向学科体系倾斜。

所以,为了平衡科研和非科研职业的需求,我国专门为高等教育阶段制定了《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》,设14大类,111个一级学科,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二级学科。虽然同样是职业教育,同样是就业准备,不同类型的高校和院系,科研与非科研的权重却截然不同。一般来说,相比大专高职,本科院校要更重视科研,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,也会更多地考虑与学术工作接轨。不过,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只是极少数,本科院校的毕业生,绝大部分仍然需要进入非科研岗位,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。